股價剛剛創下階段新高的海陸重工(現*ST海陸)被曝出一起內幕交易,涉案主角竟是易事特時任董事長何思模。
證監會日前公布的行政處罰決定顯示,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何思模利用海陸重工擬重組標的控股股東透露的內幕信息,控制5個賬戶內幕交易海陸重工,合計耗資約2000萬元,最終虧損了近177萬元,還被證監會罰款60萬元。
作為曾經的東莞首富,何思模曾于2017年以17億美元財富登上華人富豪榜,次年卻因操縱自家公司股價被開出1.28億罰單,之后從易事特辭職,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易事特業績、股價從高點雙雙滑坡……
事起并購 標的控股股東泄密
何思模交易海陸重工的內幕消息涉及海陸重工2016年一起重組,重組標的控股股東疑成泄密人。
因海陸重工常年面臨業績壓力,公司董事長徐元生從2013年下半年就開始尋找投資項目,并準備向自己看好的環保產業進軍。
2016年5月,在上海朝希投資總經理的介紹下,海陸重工方面與寧夏江南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控股股東吳某文取得聯系,并在當年7月8日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擬收購江南集成100%股權。但8月16日海陸重工復牌公告終止了重組,還承諾6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2016年10月,海陸重工又成立子公司與江南集成進行項目合作,期間海陸重工負責談判并購事項的顧問潘某華與吳某文一直保持聯系,潘某華與徐元生一致認為江南集成仍是可以并購的對象。
經朝希投資居間聯系溝通,并購江南集成的事項在當年12月開始推進,次年1月保薦機構申萬宏源完成了對江南集成的盡職調查,吳某文始終知情并參與其中。
2017年3月3日(周五),海陸重工召開董事會決定重啟與江南集成重組事宜。3月6日(周一),海陸重工停牌。同年3月18日,海陸重工公告稱,本次購買資產事項可能會以發行股份形式購買標的資產,該交易標的資產估值為15-25億元,預計本次交易可能達到需要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的標準,標的資產屬光伏行業,按照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屬于“M74專業技術服務業”。經公司確認,本次籌劃的重大事項構成了重大資產重組。
證監會認定,上述交易構成內幕信息,敏感期為2016年12月25日至2017年3月18日。吳某文為內幕信息知情人。作為易事特時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實控人,何思模與吳某文存在密切的商業聯系: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易事特持有江南集成10%的股權,何思模任江南集成董事,而且兩公司之間存在大量關聯交易。
賣房炒股 5個賬戶內幕交易虧了177萬
證監會披露,在上述內幕信息敏感期內,何思模與吳某文有過8次通話聯系,其中2016年12月26日,即內幕信息形成次日,吳某文與何思模通話超過2分鐘。
獲取內幕信息后,何思模動用與妻子張某共同控制的“張某”等5個賬戶交易海陸重工,其中“張某”賬戶共買入成交“海陸重工”53.29萬股,買入金額463.80萬元,占該賬戶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買入股票的最大值。
前述股票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全部賣出,獲利30.16萬元。據悉,該賬戶資金來源于何思模、張某的家庭自有資金。
此外,何思模還利用“胡某珍”、“陸某蓉”、“張某琴”、“鄭某”4個賬戶買賣海陸重工,合計買入216.07萬股,耗資1991.39萬元,資金多來自何思模自有資金以及和妻子的家庭資金,其中至少有360萬元為何思模房產出售款。
值得注意的是,何思模起初一直使用“張某”賬戶進行交易,一度引起監管關注。2017年2月7日,張某微信收到何思模以圖片形式發來的《廣東東莞地區張某舉等15個證券賬戶持有“海陸重工”股票的統計表》,并附言“你的本周賣掉”。前述統計表的內容為包含“張某”賬戶在內的海陸重工流通股股東100名的賬戶信息及持有“海陸重工”的情況。
2月8日開始,“張某”賬戶陸續賣出海陸重工,其他3個賬戶則相繼開立并大筆買入,還有1個賬戶自2016年11月開戶后進行了首次交易,即買入海陸重工。
從股票處理情況來看,前述股票大部分在內幕信息公開后賣出,4個賬戶累計虧損207萬元,與“張某”賬戶獲利相抵后共計虧損176.84萬元。內幕信息敏感期內,海陸重工股價漲了24.20%,但7月21日復牌之后先是經歷跌停,之后一路震蕩下滑。

根據上述行為,證監會最終決定對何思模處以60萬元罰款。
曾是東莞首富 如今頻收證監會罰單
天眼查APP顯示,前述江南集成前身系寧夏江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于寧夏中衛,注冊資本5000萬元,主營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以及新能源(光伏、光熱、風力、儲能)發電項目的開發等。前述吳某文系該公司董事長吳衛文。
2017年,海陸重工最終斥資17.56億元收購了江南集成83.6%股權,其中支付現金9.96億元,以7.79元/股向交易對方發行9750.96萬股,同時募集了配套資金。
但從財報數據來看,海陸重工的業績并沒有因此得到提振,反而到了2018年因為光伏市場需求端斷崖式下降,江南集成光伏電站EPC規模大幅下降,海陸重工也受此拖累大額計提商譽減值由盈轉虧,扣非凈利潤更是創下-7.54億元新低,去年盈利再降10倍至-18.44億元,公司已經“披星戴帽”。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才有止跌回暖之勢。
而另一邊,此次案件主角何思模也遭遇了資本生涯中的滑鐵盧。自2014年1月易事特登陸創業板,農村出身的退伍軍人何思模經歷了公司股價1月漲3倍的財富暴漲,并因此開始現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之后開啟資本擴張,先后收購疏勒縣盛騰光伏電力有限公司等多家光伏企業,公司業績很快在2017年達到7.14億元的高峰,營收達到73.18億元。
根據天眼查APP資料,何思模作為實控人目前持有易事特50.30%股份。2017年,易事特股價達到16.39元高點,何思模同年以17億美元身價成為東莞首富。
但2018年,何思模此前借“高送轉”操縱股價之事東窗事發,證監會開出了1.28億元 “天價”罰單。同年6月,何思模向易事特遞交辭職報告,其子何佳接任易事特董事長職務。此前,何思模還多次因為公司信披違規收函。
今年上半年,易事特實現營收20.23億元,同比增長23.65%,但歸屬股東凈利潤僅為1.86億元,同比下滑30.95%。在融資壓力下,公司控股股東東方集團及實控人何思模正謀劃進一步“賣身”,日前二者將所持18%的股份轉讓給了廣東恒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并不可撤銷地放棄了剩余股份的表決權。公司也將因此變為無實際控制人、無控股股東狀態。
二級市場上,易事特又開始了一輪詭異的異動……